PC建筑造價構成與現澆結構肯定有差異,其工藝與傳統現澆工藝有本質的區別,建造過程不同,建筑性能和品質也會不一樣,二者的“成本”并沒有可比性。建筑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和工藝創新,最終的目標只有兩個:在同等造價條件下提高建筑性能,或者在同等建筑性能條件下降低造價。如果一個新工藝能夠既能降低造價又能提高建筑品質當然更好,但也不要太理想化。
開發商對“成本”敏感,出于對成本的考量,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標,以及要求新工藝 “低成本”的心態,在決策時瞻前顧后,反復測算,錙銖必較,政府的容積率獎勵和補貼不足以抵消成本的增加,導致開發企業很少主動采用PC建筑。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筆者建議在現階段,技術沒成熟,造價又高,只要達到政府強制規定的PC指標下線即可,暫不用這么積極。
放在更宏觀的思考維度,成本只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和一個點,從全局,從整體,從長遠進行思考,未來,為了綠色環保低碳和提高建筑品質,適當增加造價也是能接受的,并且隨著PC技術的不斷進步,成本會逐漸下降。
PC標準化,設計和生產標準化構配件,能在裝配建筑上通用,建筑工業化就先完成“模數協調原則標準”。只有這樣才能降低PC成本。中國PC部品非標化是裝配式建筑推廣的梗阻。
優化PC建筑設計,采用適合預制的設計方案,提高PC建筑的附加值,降低成本。應滿足建筑使用功能、模數、標準化要求,采用現澆與預制相結合的方式,同時不斷優化設計。